商用车AMT离合器项目的行业背景:
国外AMT离合器在商用汽车上的应用已相当广泛且进入了智能化阶段。从历史上看,AMT离合器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单独控制阶段和整体控制阶段。单独控制指AMT离合器的控制对象只包括选换档机构、离合器、油门机构,其控制策略只是实现起步、换档时人工操纵的自动化;整体控制不仅实现人工操纵的自动化,还对整个传动系统进行控制,以提高传动系统的性能和智能。AMT的单独控制阶段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半自动AMT的发展与成熟阶段。早在20世纪60年代,欧洲一些手动变速器生产厂家就已开始离合器自动化的研究,通过全机械或液压控制实现离合器的自动化,但这种系统的控制效果有限,没有太多的应用。20世纪70年代中期,AMT的研究方向是半自动辅助换档系统。车辆的换档时刻由驾驶员决定,由电子控制系统完成换档操作的功能。瑞典Scania(斯堪尼亚)的CAG系统、德国DaimlerBenz(戴姆勒奔驰)的EPS系统采用的都是半自动AMT,驾驶员踩离合器确定换档时刻,电子控制系统接到换档指令后,控制执行机构实现换档操作。同一时期,白俄罗斯工学院采用两参数换档规律由控制系统完成选档和换档时机的确定及其执行,但在起步时,仍由驾驶员操纵离合器以实现车辆的起步。美国Eaton(伊顿)的SAMT系统对换档时刻的离合器和发动机进行适当的控制,驾驶员只需要通过开关向TCU发出升档或降档信号,系统就能自动完成所有的换档动作。
第二阶段是全自动AMT的发展。从1981年底,五十铃公司和富士公司开始开发AMT,于1984年秋在世界上最先研制成功电子控制机械式有级全自动变速器NAVI-5(NewAdvancedVehicleWithIntelligence-5)并装于ASKA(雅加)轿车投放市场,该车已经能够实现车辆的起步、换档自动控制。同期,日本的Nissan(尼桑)、瑞典的SAAB(萨博)、美国的Ford(福特)、意大利的FIAT(菲亚特)、德国的ZF、法国的Renault(雷诺)都对全自动AMT进行了研究开发。1995年本田的部分Civic轿车(思域)装用了AMT。1996年宝马M3轿车所采用的“M序列式变速器”就是在原来的M3型6档手动机械变速器基础上作了大幅度的改进,以全新的电液控制系统取代了传统的机械式变速器的操纵系统,并有自动变速和手动变速两种可供选择的模式。ZF公司也推出了其电控机械自动变速器新产品-ASTronic系列。
在此阶段,研究的重点是离合器的起步控制和换档操纵规律,各大公司对全自动AMT的研究使全自动AMT进入了实用阶段。
现阶段及第三阶段是AMT智能化的研究。由于离合器的起步控制和换档操纵规律与外界道路环境情况、人的主观驾驶意图、车辆的运行状态密切相关,一般的控制策略易造成离合器的过快磨损、弯道意外换档等不良现象。故采用模糊控制策略、神经网络控制策略等智能控制方法,以提高AMT传动系统的智能。
AMT的整体控制是在车辆上广泛采用微电子技术的基础上产生的。目前,电子产品在车辆上的应用已超过30%,电控发动机、电控自动变速、防抱死制动系统(ABS)、防侧滑(ASR)等相继在车辆上使用。因此,将AMT的控制同发动机、ABS、ASR和ACCS的控制相结合,实现动力传动系统一体化控制,可提高传动系统的性能,优化控制效果。美国伊顿公司的最新产品Autoshift涵盖了6、7、10、18档变速器,与Caterpillar(卡特彼勒)电控发动机相匹配,换档操作过程无需分离离合器,通过控制发动机及变速器内的制动装置对发动机转速进行调节,使换档主从件实现同步,完成换档操作。
在欧洲商用车领域,自1986年首套AMT变速器开始使用以来发展至今AMT装车总量已超过90%。
而在中国这项技术虽然刚刚兴起,但却被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看好,国内多家变速器企业都在积极研发各自的AMT产品。
商用车AMT离合器国内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汽车离合器技术也正处于发生深刻变化的时期。随着多种变速箱技术的发展和齐头并进,我国离合器技术也逐渐由单一的、传统的摩擦式离合器向多种传动技术并存的方向发展。
2000年以前,我国基本上还是摩擦式离合器一枝独秀,2000年以后,随着汽车逐渐向舒适性和环保节能的要求转变,加上国外先进传动技术的相继研发和引进,我国摩擦式离合器作为传动部件的垄断地位逐渐被打破。随着我国自动档车型产量逐步上升。自动变速器目前已经在用的技术有AT、AMT、CVT和DCT等,它们对应的传动部件都不完全相同。AT、CVT主要对应的是液力变矩器(TC),同时也附带有一个锁止离合器。AMT主要还是传统的摩擦式离合器,但需要改进成自适应(自动补偿)离合器。DCT主要对应是干式或者湿式双离合器、双质量飞轮。目前,国内主要的离合器技术还是适应手动变速器(MT),也就是传统的摩擦
品牌:
型号:
规格:
责任编辑:沧州巨擎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